2014年北海市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2014年中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体中考学生参加的具有选拔考试和毕业水平测试“两考合一”性质的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考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考试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宗旨,力求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提高。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查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试题注意与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具有人文性和开放性。
三、考试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科学性原则:试题内容要准确无误,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比例合理,难易程度得当;试题要反映出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原则:试题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升上高中阶段学习或进入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综合性原则:试题要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常识,历史文化素养的考查(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历史基本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科主体知识的同时,注意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5.时代性原则:试题反映历史学科具有过去与现在紧密连接的特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6.人文性原则:试题体现历史人文学科的特点;试卷设计在体现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语言富有亲和力。
四、考试范围及能力要求
(一)考试范围:
1.考试范围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课本正文部分内容,各册的内容有所删减。
2.考试的具体内容
(1)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2)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 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二)能力要求:主要从三个层次考察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取向,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具体是: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知道历史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了解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③了解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要求考生通过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④运用相应的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⑤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理性,即接触历史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通过试题提供材料,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并综合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理解、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运用学科思维,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积累平时所学及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①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了解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形成崇尚科学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
六、中考试卷结构
1.试卷题型、题量及赋分
试题分为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主观题(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题型包括材料题、探究题。试题总赋分60分。
2.试题难度 难度为0.70±0.03,按照试题分值计算,容易题∶中等题∶难题=7∶2∶1。
2014年北海市中考历史样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60分)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项、错选、不选,该题均不得分。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分别填入答卷相应的位置。.)
1.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维新团体的形成 D.强学会的成立
2.晚清时期,翻译了《天演论》的启蒙思想家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康有为 D. 严复
3. “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4.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光辉而伟大的日子,被永远载入了史册,下列节日与此有关的是
A.青年节 B.建军节
C.国庆节 D.建党节
5. 结合右边的图片思考,在1978年,思想理论界
展开的一场讨论是( )
A.“ 两个凡是”的方针
B. 真理标准问题
C.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7.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平等
8.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共同成果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推翻了殖民统治 D.建立了共和政体
9.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崛起的道路上进行了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A.提倡“文明开化” B.废除黑人奴隶制
C.“废藩置县” D.废除农奴制
10.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人民宪章》发表
11.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主要矛盾是
A.英美矛盾 B.英法矛盾 C.美日矛盾 D.美法矛盾
1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因此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A.德国和日本 B.英国和美国
C.德国和美国 D.英国和日本
1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14.毛泽东同志曾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是
A.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B.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5.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德莱塞揭露和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的作品是
A.《等待戈多》 B.《格尔尼卡》
C.《约翰克里斯朵夫》 D.《美国的悲剧》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8世纪后半叶开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英国为例,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年的60亿英镑,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选民人数由50万增加到了81.3万。政府先后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等,逐渐成为一个“福利国家”。 在工业革命中,很多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区,工厂废弃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
材料二:早在1843年,英国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要求制碱行业抑制95%的排放物,以控制路布兰制碱工艺所产生的毒气。
材料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l)材料一所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1分)它的扩展使人类进入到了什么时代?(1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指出工业化带来的主要问题。(2分)
(3)分别举一例说明洋务派“师夷长技”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2分)并概括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建设有什么启示?(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法国)戴高乐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到19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的利益才是永久的。
——帕默斯顿勋爵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一中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2分)
(4)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10分)
1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分)
(2)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领导阶级方面,其“新”在哪里?(3分)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1945年进行了什么努力?(2分)
2014年北海市中考历史样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5 BDACB 6-10 DABDC 11-15 CABCD
二、材料解析题
16. (1)英国(1分),蒸汽时代(1分)。(2)主要问题: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2分)(3)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等。(2分)进步意义:引进了近代工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近代化进程(2分)(4)指导思想正确、说法合理即可(2分)
17. (1)①美国的援助②利用高素质的劳动力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分)
(2)两极格局逐渐结束,世界趋势呈多极化发展(2分)
(3)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西欧各国努力发展提高国际地位(2分)
(4)国家间的共同利益(2分)
三、问答题
18.(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分)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2)1919年,(1分)五四运动。(1分)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领导。(1分)
(3)中共一大的召开(2分)
(4)努力: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分)